台灣野兔救傷照護的美麗與哀愁
野兔面臨的特殊狀況
野兔面臨的特殊狀況
台灣野兔的特殊困境
台灣野兔的困境除了其他野生動物也常見的拾獲、路殺、棲息地遭開發、遊蕩動物攻擊等問題外,其實還多了被當成寵物「絕育」的特殊問題。民眾一開始出自於善意而救援而飼養了台灣野兔,然後在不知情狀況下就當成寵物然後「絕育」了!但偏偏台灣野兔是需要回歸山林原生物種,一旦被絕育就失去繁衍族群的最終目的。雖說這是無心之過,但也只能感嘆社會大眾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育觀念基礎非常缺乏。當然以飼養寵物的觀點來說,幫自己飼養的寵物進行絕育是非常好的觀念,但偏偏台灣野兔是台灣原生動物,俗話說「好心做壞事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。台灣野兔特有的困境:
- 野兔比起其他原生種,更容易被誤當寵物飼養。
- 被當成寵物兔飼養後遭到絕育。
- 即使是非犬貓動物醫師,也缺乏保育原生物種的敏感度。
- 寵物兔飼主圈內,缺乏相互制約、規勸的默契。
拾獲野兔以棲地回放優先、別當寵物飼養還去絕育!!
根據協會手邊資料顯示,兔友或兔中途之間意外獲得野兔後,以各種理由當成寵物飼養後絕育的狀況有好幾起,甚至還會在網路或社團中分享。但愛兔協會還是誠心建議,無論任何原因不小心飼養了台灣野兔,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儘速向協會通報並共同記錄 (協會並不會強迫要收容)。現階段真的只有大家一起通力合作,共同將手邊的資訊有效統整、把經驗轉換成真正有意義的科學統計與數據,才可以成為日後各機關從事更多研究以及保育政策的重要基礎。
愛兔協會野兔計畫中,民眾送來的兩隻被絕育野兔
野生動物的身體記憶
屬於野生動物的身體記憶並不會因為人為飼養而消失。有些飼主會用已馴化當成繼續飼養的理由,但飼養者口中的馴化其實只是暫時改變了生活習慣,並非真正科學意義上的馴化,用馴化的理由把原生動物當寵物持續飼養其實是不恰當的。根據愛兔協會野兔計畫中兩隻長時間(三年、五年)被當寵物飼養的野兔觀察顯示,就算經過長時間人為飼養,野兔依然明顯保有野兔的特殊習性,這些身體記憶不會因為人為飼養而消失,只要給予適度訓練後,其實都還有回歸山林的機會。但最怕的就是「被絕育」,這真的就無解了。幾乎不受人為飼養而改變的天性:
- ☑ 白天的靜止擬態
- ☑ 受到驚擾時的極速奔跳
- ☑ 黃昏與清晨比較有活力
- ☑ 對陌生光影、聲音保持警戒
- ☑ 沒有蹬後腳的習慣
- ☑ 警戒時候的特殊「搭、搭、搭」聲音
- ☑ 警告的申掌撲的動作
- ☑ 受到驚擾時的瘋狂彈跳
野兔幼兔極容易被誤當寵物帶回家飼養
人工飼養長達三年以上的野兔受到驚擾、一樣會瘋狂奔跳
野兔在白天與黑夜的活動力有非常明顯的差異
(黃色線條是活動感應紀錄)
野保與動保間的拔河賽
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野生動物的觀念真的非常粗淺,大多數民眾對於野生動物的知識集中來自於少數熱門的「旗艦物種」(例如石虎),所以除了明星物種外,一般人對於其他野生動物認識就真的不多了。所以像台灣野兔(尤其是幼兔)這種集合了「可愛」、「有毛」、「小巧」、「軟綿」、「無攻擊性」等等毛寵條件於一身的原生小動物,直接被當寵物帶回飼養的案例真的非常多,偏偏台灣野兔幼兔一般人要飼養真的不容易,所以多數的小野兔就這樣被迫進入人類世界後「被過世」,少部份幸運可以成功長大的野兔,卻又要面臨被當成寵物後的絕育命運。
能被拾獲的野兔大多是幼兔、經常被誤當寵物帶回家飼養
網路常見到的拾獲野兔後收編當寵物
台灣野兔其實應該更被重視
從這個案例來看,即使是距離我們這麼近的台灣野兔,大家其實還是非常陌生。台灣野兔是台灣唯一的兔科動物,而且還是真正的「特有亞種」而非一般亞種(註),所以台灣野兔一旦消失就真的再也回不來了。
從這個案例來看,即使是距離我們這麼近的台灣野兔,大家其實還是非常陌生。台灣野兔是台灣唯一的兔科動物,而且還是真正的「特有亞種」而非一般亞種(註),所以台灣野兔一旦消失就真的再也回不來了。
註:以目前最夯的石虎為例,石虎雖然是台灣僅剩的原生貓科動物,但其實石虎並非台灣特有種、也不是特有亞種 (很多人誤以為石虎是台灣特有種)。其實更應該被注意的反而是台灣麝香貓(靈貓科),那是真正的台灣特有亞種且數量更稀少。
不同區域拾獲野兔幼兔的眉心差異(僅存在於幼兔時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