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兔百科

台灣野兔「接觸式」棲地野放紀錄

讓野兔學長帶著新朋友回家
特殊的「接觸式」棲地野放紀錄

新竹山區的野兔寶寶們
協會野兔計畫內有一批陸陸續續來自新竹山區通報的小野兔,這些小野兔大多是該區域內多間高爾夫球場在春天除草、灑藥或整地時所拾獲,緊急通報後陸續送到愛兔之家的原生台灣野兔。部份野兔因誤食農藥、打掃機重傷、或遊蕩動物攻擊等等狀況而過世,但其中野兔25、26、29這三隻在野兔組志工們細心照護下都順利大,經過軟野放場域的熟悉以及簡單的趨避行為確認後,也準備進入適合野放的時間了。

嘗試新的野放方式
小野兔們陸續長大後,志工們開始討論適合棲地野放的實施地點,而長期駐地在新竹的棲地顧問告知愛兔協會志工,鄰近高爾夫球場的某處有一個適合的地點,該區野兔大約都會在晚上七點到十點之間出沒在該處草原奔跑、覓食,而且出沒的機率相當頻繁且時間固定。志工想到既然在該區域與即將野放的小野兔們地緣關係,且棲地顧問也明確知道當地野兔出沒的時間以及觀測位置等等…這麼好的條件下,何不大膽的嘗試一次「接觸式野放」呢?
 
 

小野兔25、26、29的照顧紀錄

差別在哪裡?

過往的野放,就是確認該地區有野兔族群後,就在棲息地內找個適合的地點(例如有啃食痕跡、或疑似獸徑)施野放讓小野兔自己離開、自己去找夥伴。但「接觸式野放」就是要讓區域內的原生野兔去接觸準備野放的新野兔,並在相互吸引確認彼此存在之後,讓野兔學長帶著小野兔一起去新家報到,藉此增加族群繁衍機率,還可以順便觀察互動情形。

「接觸式野放」的先決條件:
  • 該區域確認有穩定的族群
  • 可明確知道野兔出沒的時間與位置
  • 適合的觀察設備
  • 可遠距離觀察與紀錄的設備


前期探訪與夜觀野兔行程
有了棲地顧問給予的資訊後,野兔組的志工們決定親自前往現場實際觀測野兔,確認野兔是否真的會如期出現,而這次的夜觀野兔的行程,該地區的野兔真的如同顧問所說時間到了就出現。這趟夜觀野兔的成功,讓志工吃了定心丸,決定大膽的實施這次「接觸式野放」。夜觀野兔的當日也順便完成勘查地形、風險評估、研判野兔出沒方向、組員觀測位置、野放地點選擇、工作人員動線設計等等前置作業。
 
夜觀野兔的前期田野調查


確認有野兔族群出沒的大草原(本次野放的預定地點)

夜觀器材準備
因為這一次必須在夜間實施,等於這次的野放是要摸黑進行,且為了不打擾當地原生野兔,所有的觀察與紀錄都必須全程安靜、不照明、不點燈,採用遠距離觀察紀錄。
  1. 改裝野放帳篷、加裝50公尺的拉繩。
  2. 準備紅外線望遠鏡以利夜間觀察。
  3. 熱顯像儀。
  4. 將協會舊單眼相機改裝成紅外線相機。
  5. 搭配夜間IR燈做為紀錄使用。

屬於小野兔們的日子

2024年11月,趕在第一波寒流來襲前,協會志工帶著野兔25、26、29 回歸山林。野放當日志工們分先是將所有設備清點與檢查、然後將訓練場中的野兔們一隻隻的帶出來,經過晶片身份辨識後就各別放入野放用的運輸籠舍,然後順手採集架設氣味站所需要使用的糞便、尿液等等物品。前置作業都大致完成後,大夥便驅車前往目的地。

  
  

野放的觀測準備
志工在當日下午時段抵達目的地,並進入目標草原開始野放帳篷架設、拉放測試,並在野放帳的周邊建立氣味站。另組人馬則是逐一確認每台機器狀態、電源、操作,並逐一分配任務與叮嚀觀測紀錄重點等等…當天色漸漸昏暗時,志工先讓野兔25、26、29分批進入野放帳內等候,本次的任務也正式進入備戰狀態。
 

學長們帶著新生回新家囉
寧靜的夜晚、伴隨的是山林夜間的各類蟲鳴交響樂,組員輪流盯著熱顯像螢幕緩緩的掃描過草原的每一處,深怕一個不小心就遺漏了原生野兔的蹤跡,緊張的氣氛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位組員心跳的情緒。

 
 
組員們摸黑靜靜地等候與觀察

當熱顯像儀的螢幕出現兩顆跳躍移動的小亮點時,志工知道棲地的原生野兔過來了,透過熱像儀概略抓到位置後,就換成紅外線望遠鏡觀察,同時紀錄組也開啟紅外線相機與IR燈開始紀錄。
 
熱顯像儀真的是摸黑觀察的好幫手

 
透鏡頭可以看到,從遠處而來的棲地野兔學長感受到草原內有新野兔,並開始向草原周圍慢慢探索朝著氣味站靠近;野放帳內的小野兔們也更開始躁動起來,頻頻向帳篷周圍探索甚至試圖衝出帳篷。當時機成熟,志工從遠處緩緩的拉開野放帳,讓帳內小野兔開始自由移動,獲得自由的小野兔經過探索一陣子的摸索後,就奔向遠處野兔學長的所在位置。
 
   
 
志工透過夜視望遠鏡觀察,可看到新舊野兔一陣子相互探測與跳動之後,就雙雙的向草原另一處離去,看來這次的「接觸式野放」是相當成功的。場地稍做整理後,另外兩隻野兔(26、29)後續也循著該模式逐次完成野放任務。

 
 


祝福野兔們,在這個銀河下的大草原中快樂的生活
 
 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關於野兔基地

愛兔協會的野兔專案在這幾年的努力下,大多數通報的拾獲野兔寶寶們都可以順利長大(通報時已成傷成殘的案件除外)並順利完成棲地野放。專案志工對於台灣野兔的照顧、飼養、觀察與醫療網絡已經逐漸完備。有了照護的基礎,專案後續將會朝著更專業的領域發展。

目前專案最大的困難還是在野放後的追蹤技術,適合野兔身形的發報器受限於體積、持續力、裝設方式等等技術困難,目前仍然處於卡關中。但有限的資源下還是設法完成被動追蹤(例如晶片、生態相機)以及極少量的主動搜尋(藍芽器距離限制)能力,並委託棲地顧問的人工駐地觀察回報。

野兔專案非常期待可以有學術或研究單位的老師、教授,可以在追蹤技術上給予指導或協助,亦可帶著學生團隊們一起加入計畫,共同分享研究經驗,為這隻可愛的兔兔小國寶而努力。